新 年 快 乐 大年初三 随着春节的喜庆氛围愈发浓厚, 大年初三悄然来临。 这一天,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 老鼠娶亲 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安睡迟起 因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好好调理调理身体,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经历了除夕和初一的热闹不免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中有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宋朝年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神门烧纸 古有谚语:“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古代的人们到了大年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猪日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汉族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因此人们习惯在这一天里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谷子生日 正月初三俗称“谷子的生日”,一直流传于民间,在这天家家户户会祈年,且禁食米饭,不然来年会影响谷物收成。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各地习俗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 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北方—吃合子 北方有个习俗: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三要吃合子,以羊肉馅和三鲜馅为最佳,也有吃素馅的,取“和合”之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寓意做买卖可赚对合利。 这一习俗源于中国一神话。传说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名叫“和合二仙”:通常二像,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和谐和好”之意。 “荷”与和、合谐音;合子与圆盒之圆同形;二者其形、音、意是何等的相合!由此可见,把合子列入春节期间的食谱,大有象征阖家团圆、家庭和睦、家人和谐,生活和顺的寓意。 东北—扫帚日 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山东—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甘肃,江浙—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闽南—竹竿舞 从初三开始,福建闽南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表达欢乐的心情。 无论哪种习俗,无论哪种吃食, 中国人的年,都离不开团聚和祝福两个主题。 热热闹闹的聊天,开开心心的吃饭,简简单单的陪伴, 最美的年味就是家的味道, 就是团聚的热闹。 最后 祝大家蛇年大吉! 万事胜意!